1950年發生在日本富山縣的世界最早的鎘中毒事件。鎘中毒導致骨骼軟化(骨質疏鬆症)及腎功能衰竭。鎘由山區裏的礦場排放到河裏。事件中礦業公司被成功起訴。
該區域最早關於採金可追索到710年。有規律的採銀則始於1589年,而不久後鉛、銅和鋅的開採活動也開始了。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原料的上升需求,及由歐洲引進的新採礦技術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產量進一步上升。由1910年直到1945年,礦務活動大量排放鎘,導致富山縣神通川及其支流的污染上升。神通川主要用於稻田的灌溉,但也是作爲食用水和洗滌用水的來源,以及從事漁業活動的場所等。
由於鎘中毒,河裏的魚類開始死亡,而用河水灌溉的稻生長得並不理想。鎘和其他重金屬沉積在河底及河水裏。當這河水用於灌溉稻田,稻米便吸收所有的重金屬,但尤以鎘爲甚。人食用受污染的稻米後,鎘便積聚在人體內。當時疾病起因仍然不明,一直到1946年還被認爲只是一種地區性疾病,或者是一種病菌。尋找病因的醫學檢驗始於1940年代和1950年代。起初預料是由於上游的鉛礦而造成的鉛中毒。直至1955年,鎘才被荻野昇醫生懷疑是致病的原因。荻野醫生也創造了「痛痛病」一詞。富山縣也於1961年開始進行調查,確定了三井金屬礦業的神岡礦山引致鎘污染,而受影響最嚴重的是礦山下游30公里的地區。在減少了供水裏的鎘含量後,發病者的數量下降了。儘管病情最嚴重的患者位於富山縣,政府也發現了在五個其他縣的患者。中毒之病人將會全身骨骼疼痛,幾天後病人的近端腎小管被破壞,導致腎臟萎縮,產生尿毒症。且大量流失鈣質,易發生骨折現象。